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物理网 > 物理教研 > 教学参考 > 引趣启智

引趣启智
来源查字典物理网| 2016-06-07 发表| 物理教研分类:教学参考

物理教研

科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科学现象,揭示其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引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内驱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是我们进行新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教师怎样把握学生的心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我认为:

一、开启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之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科学课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学生普遍怀着好奇的心理,科学第一节引言课好像老师给学生的见面礼,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步。其印象如何,是能否引起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教学设计是:

1、设置悬念。

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提出:熟透的果实和枯萎的树叶为什么总要落回地面?用鸡蛋打石头,挨打的是石头,为什么打破的是鸡蛋?这些生活自然现象,都是学生熟悉的,在课堂上,作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就自然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使他们急于了解为什么。

2、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

捕捉学生的兴趣情感,再把这种情感推至理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于是设计下面的教学实验:把一个盛满水,里面放着小金鱼的试管颈部放在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在试管下部的小金鱼却安然无恙;又另取一盛水烧瓶在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然后用塞塞住瓶口翻转过来用泠水淋下,学生惊讶地发现,这时瓶内的水又再次沸腾起来了。还演示了感应静电起电现象、滚摆等实验。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后,接着引入讲什么是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科学规律、科学家……等,把知识有机地串在一起阐明。

3、在科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史料。

在讲授研究科学的根本方法——观察和实验时,生动讲述科学学家的“有趣故事”,是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绘声绘色地描述伽利略仔细观察教堂里晃动的吊灯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阿基米德在浴池里发现浮力……。使学生在情感描述中如同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最后让学生动手到教室外观察自然光通过透镜后会聚成焦点和通过三菱镜后形成的七色彩虹光带。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验,使他们领略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存在着很多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指出细心观察和认真实验是学好科学的方法之一。就这样,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来学习理论知识,从实验演示和情感的启迪下领略学习方法。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教材的特点,培养学习科学兴趣

新课程初中教材写得生动有趣,文字精炼,语句准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与一体,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且教材还设计了〖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谈谈与议议〗等栏目。学生阅读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故笔者利用教材这些特点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时利用教材所给的材料,适时穿插科学学史,科学家的生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科学家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明白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艰辛、奋力拼搏、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

2、注重新课引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每讲授一节新课的开始,若作一番精心设计,这样才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他们处于“我要认知、我要”的境地,这是驾驭教学进程,调动学习科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的环节。新课引入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在科学教学中以下几种方法的效果较好:

①实验引入法。例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节教学中,可设计两个趣味实验:一是在两个50ml烧杯中分别倒入浓氨水和蒸馏水,各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将两个烧杯靠在一起罩上一个玻璃钟罩,片刻后,发现放蒸馏水的烧杯中也逐渐变为红色;二是将精确量取的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发现混合后的体积少于100ml,这种与平常生活中现象相悖的情况,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性质,这样学生在享受思维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掌握了概念,学到了知识。在《惯性》一节中,我从演示小车运动受阻,木块向前倒下的实验入手。不过,我把小车在平面上运动改为沿斜面(倾角不能太大)向上运动,如图。演示前先问学生:“小车突然停止时,放置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哪边倒?”学生几乎齐声回答:“向下”。实验结果却相反——向上。这时学生满怀兴趣,迫切要求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②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往往会产生直接的兴趣。因此,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引入“密度”一节时,运用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大小、光亮程度都一样的两只汤匙,让学生区分哪一只是铝匙?哪一只是不锈钢匙?再找一团棉花和一块适中的铁块,让学生判断那个质量大?用这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3、做好各种实验,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全面提高科学的学习质量,做好科学实验是关键一环,通过实验又能促进学习兴趣提高。

新编初中教材,几乎每节都有配套的演示实验。此外,还有学生分组实验及小实验、小制作等。利用实验是科学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根据实验室设备条件,增加一些简单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实验,还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浮力》一节,安排两人一组实验(配弹簧秤、盛水大烧杯、金属块各一),让学生把金属块挂在弹簧秤观察示数,然后用手稍向上用力托金属块,观察这时的示数变化。再把挂在弹簧秤下的金属慢慢浸入水中,再观察示数的变化。启发学生分析各次观察到的记录结果,理解浮力概念及方向,并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之一——重量差法:F浮=G空-G液(G空——物体在空气中的称重。G液——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称重)。为了克服学生对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深度越深,受到浮力越大的错误认识。在课堂实验归纳后,提出如下疑问:把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当正方体上表面跟水面的距离增加5米时,则正方体受到浮力有没有变化?问题一提出,堂上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马上计算,有的认真思索,有的不加思考回答“变大”,针对这一模糊认识,让学生用上述有关《浮力》一节的实验器材动手实验。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浮力不变”结果。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单凭日常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科学的,许多科学规律、公式、概念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加以推理归纳出来的。这样通过课堂实验,既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从中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上述的做法,克服了往日的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科学教学的质量。

【引趣启智】相关文章:

课件:平面镜成像

用声音的速度走路

课件:光的反射和折射

蕴藏在人体中的物理知识

米格伦疑案的真相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分贝

新课程理念下生活中的物理学习探究

平面镜成像释疑

2007年中考物理命题趋势及对策

最新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热门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教学参考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