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物理网 > 物理教研 > 教学参考 >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代表作(8)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代表作(8)
来源查字典物理网| 2015-12-29 发表| 物理教研分类:教学参考

物理教研

八、《正蒙》和《正蒙注》

我国古代在寻求物质组成的规律时,也曾反映了朴素的物质不连续性和物质最小单位不可分割的思想。例如《墨经》中说:“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无间也”。即认为“端”是物的起始,把物体分割到“无厚”,便达到处于最前(即分割到最后)的质点。端是最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东西是无间隙的。这可以说是原子论的萌芽。但是这种“原子论”的观点,后来没有得到多少发展。与此类似的是早在古希腊时代,西方就认为原子是物质结构的基本粒子。这种观点经过了好几个发展阶段,到19世纪初,英国道尔顿建立了化学原子论,成功地解释了物质的各种变化,因而确定了原子论的地位。

但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一直没有放弃元气的观点,直到现代,西方物理学家认为中国的元气学说、提出了物质组成连续性的观点是极为宝贵的,这里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张载、王夫之建立的“元气本体论”作一简要的介绍。

宋代张载(1020—1077)在中国古代元气自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本体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性的“气”,并进而引入了“聚”和“散”的概念,以说明客观世界不同物质形态的存在和它们的运动变化。张载在这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正蒙》。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观点。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就是说,元气的聚合分散,都是暂时现象(客形),而不是永久不变的。一切自然现象,变化无穷,都可以用气来解释。所以“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他明确地指出了所有自然现象是物质的运动变化。并举例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之凝释于水。”说明“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道理。意思是说,如果知道了太虚即气,则气到处都存在,没有所谓“无”了。当然更不会有“无中生有”的唯心观点了。他又说:“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更一步指出了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

张载在阐述事物的运动变化时,又引进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观念。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这是因为任何一物总是有虚实、动静、聚散和清浊等相反的特性,从而造成了“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温相楺,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正蒙·参两》)由此可见,张载已认识到自然界中总存在正、反两个方面,一切自然变化,无非是正反两方面相互斗争、运动变化的结果。这里显然包含了物质转化思想的萌芽。

明代王夫之(1619—1692)又把张载的“元气本体论”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张子正蒙记》中指出:“虚空者气之量,气弥论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空虚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其中凡“虚空皆气”与张载所说“太虚即气”是一样的意思。

王夫之还从“元气本体论”出发,提出物转变而不灭的思想。在《正蒙注》中“散亦吾体,聚亦吾体。”意思就是气只有聚散,没有生灭,元气是永恒的。他举了三个明显的实例加以阐述:一个是“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细微而人不见尔。”二是“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盖严密,则郁而不散。”三是“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这就是说汞燃烧后,蒸汽散发,终究要落到地上,不会消失。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形”是可生可灭的,但“形”的生灭不过是“形”与“气”的相互转化而已。由此不难看出,王夫之已确立了自然界物质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守恒思想了。上述例子,在今天的物理教学中,仍有可用之处。

在中国古代“元气论”的发展过程中,应予特别指出的是:它从一开始就坚持了物质的统一性,并按从一般到个别的模式,去考察各种具体的规律和作用。这种从总体、辨证、综合和动态的观点,统一去观察世界的认识路线,在当前科学发展中具有新的意义;“元气论”中的“元气”,要聚而成“形”,而“形”这种不连续的物质,要散而为“气”。这种元气聚散、气形相互转换的思想,不仅较之古希腊的“原子论”所揭露和描绘的自然界的客观变化要丰富、深刻得多,而且其涉及到的连续和不连续的对立统一的物质观,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物理学的研究。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在物理知识的传授中,涉及到的知识面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涉及到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而且也探讨了物质的本源。同时也可看出,古代在物理知识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有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应用。然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经济体制等等因素,对科学发展的扼制,使不少对物理学的形成很有价值的科学思想或创造发明,都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而湮没不闻,或者时断时续,甚至要隔几代后再重复前人的工作,以致造成我国学校中的物理教育直到19世纪60年代,西欧已到了物理学家人才辈出的时期才迟迟起步,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代表作(8)】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代表作(1)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漫谈

上好物理的起始课

人体中的物理学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代表作(3)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的病因诊断及写作指导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选题环节的实施与指导策略

最新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热门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教学参考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