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物理网 > 物理教研 > 试题研究 > 把握中考命题新动向,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

把握中考命题新动向,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
来源查字典物理网| 2012-12-29 发表| 物理教研分类:试题研究

物理教研

摘要:为切实把握中考命题新动向,深入领悟新课标理念的精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的具体实例,探索了如何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提出了在物理课程中,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说明了STS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及其教学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和创新意义。

关键词:中考 新动向 物理 STS

物理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在物理课程中加强科学、技术和社会(即STS)相联系,使学生了解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以及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不难发现,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但就我省2004和2005年学生考试结果来看,发现很多学生做此类题都不适应,优秀率及平均分都较2004年以前中考同比下降。充分说明我们平时的教学渗透STS教育还不够,所以,本人撰写此文,与各位老师共同探索,如何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

一、提倡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物理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

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这不仅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目标。所以,组织STS教育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必须冲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都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

(一)课堂有机渗透

课堂有机渗透是指教师认真分析研究各章节的知识点,充分挖掘教材中STS教育的因素,找出渗透点,合理设计渗透方法和途径来组织教学。

例如:学习了摩擦、电阻和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知识点后,可渗透当今世界先进的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相关知识,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试行成功等科技前沿的新动态。同时为把握中考命题新动向,可设计如下一些训练题,以考察学生STS知识的运用能力。

问题1:现代磁悬浮列车(如下图)就是利用同名磁极间的相互__________,将车身托起,这就大大减少了__________,使列车高速运行。

答案:排斥 摩擦力

问题2:磁悬浮列车为交通运输事业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下面有关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列车底部和下方轨道间的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可使列车悬浮。

B.为产生极强的磁场使列车悬浮,制作电磁铁的线圈宜选用超导体。

C.由于列车在悬浮状态下行驶,因而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列车悬浮行驶时,车体与轨道间无阻力、无震动、运动平稳。

答案:C

点评:磁悬浮列车是现代科技产物,是现代文明和发展的象征,但涉及的物理原理简单,拉近了高科技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有机渗透STS,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物理、学好物理的热情。

(二)开展STS活动

将学生课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STS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生都喜欢玩电动赛车,对卡通片“四驱兄弟”百看不厌。针对学生这一兴趣爱好,结合他们所学物理知识,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布置了相关的STS主题活动──“我们都是工程师”、“我是小瓦特”、“我要做爱迪生”等设计大赛。要求学生分组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行设计、制作一辆小赛车,开展竞速比赛。于是,各STS活动小组成员认真设计,精心制作。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学生学会了“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及惯性,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懂得了如何减小摩擦,以及加深理解了社会生活实际中交通事故的成因及安全问题等许多物理知识。同时我们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STS训练题。

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已于04年5月1 日正式实施,为交通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下列对汽车行驶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速度越大,则惯性越大,汽车难以停下。

B.刹车后,由于摩擦力减小,因而汽车的速度逐渐减小。

C.只要后面汽车的行驶速度小于前面的汽车,就无需对行车距离加以限制。

D.汽车行驶速度、车距、路面情况等均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

答案:D

问题2:《海峡都市报》曾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现已伤痕累累……”(如图)。有些运输单位或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的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原因即可)。

答案:下面给出主要的三种原因,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1)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汽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路面的形变加大,容易引起路面断裂。

(2)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轮胎个数不变,接触面积基本不变,根据压强公式P=F/S可知,车对地面压强成倍增加,对路面破坏重。

(3)车轮与路面的粗糙程度不变,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路面受到的摩擦力也就成倍增加,导致路面磨损加快。

点评:以国家法规、新闻报道为背景,在物理课程中加强STS相联系,社会意义深刻,渗透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能充分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加强物理与STS相联系的重要途径。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组织学生参观了我市青塘火力发电厂,使学生了解了火力发电的原理、电能的输送原理等。并布置了帮助自己家所在的社区收三次电费并分析电能浪费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与改进方案。同时调查社区用电安全隐患及提出预防措施等社会实践活动。为配合上述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一些相关的STS训练题。例如:

问题1:通过参观我市发电厂,同学们就我市利用和开发能源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和设想,其中永远做不到的是( )

A.目前我市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煤,应着力研究如何使煤充分燃烧以及减少热量损失的措施。

B.在输电过程中电能有较大损失,若能用超导体送电,将大大提高输电效率。

C.我市在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城市的同时,应加快研究垃圾发电,这样能一举两得。

D.我们最终应研究出一种既可以不消耗能源,又能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

答案:D

问题2:如下图所示的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答案:C

点评:根据本市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开展STS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对能源及环境情况进行评价与提出建议,有利于激发学生关心家乡发展的责任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去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充分体现了较好的STS教育功能。

二、提供多种信息,丰富物理课程内容

在物理课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选取结合实际的事例,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内容。因STS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教师不可能将数量庞大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的观念,提倡广泛运用公众媒体,如电视、报纸、科学期刊及因特网(教师提供有关的网址),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使物理课程成为完全开放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全新的课程。

针对05年中考复习,本人为了提醒学生把握中考命题新动向,注意结合物理科学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特在全市质检命题中,从新浪网中取了震撼世界的热点素材──“海啸”,出了下面一道STS训练题。

问题: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地震和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往往造成严重的危害。请阅读来自新浪网上的有关新闻报道,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或完成有关空格内容。

海啸的危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6日14:28 新浪科技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1)根据以上对海啸及其危害的报道,在其中找出二个词语或句子,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啸发生后,中国青年志愿者进行了救助打捞服务,工作是清除残留在当地海底的垃圾。当青年志愿者,从3m深下潜到10m深,人耳膜便感到明显的压迫感和轻微的疼,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但志愿者们仍然继续下潜,当他们潜到海底,无暇光顾美丽的海底世界和欣赏奇特的深水鱼,便立即找到垃圾升向海面。

答案:

(1)有多种答案,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①“巨浪呼啸”:振动产生声音;

②“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人的重力大于浮力,下沉;

③“被震塌的建筑物”: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

④“席卷一空”:狂涛对物体做功(或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随着海水的深度增加,人体受到海水的压强不断增大。

点评:通过新浪网震撼世界的社会热点“海啸”的有关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丰富物理课程内容,以加强STS相联系,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关注,逐渐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同时因互联网上知识面涉及极广,所以能提高学生阅读信息、收集信息和提取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实践证明,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不仅能使学生适应当今的中考,考出好成绩。而且,更重要的是最终能培养出用综合的观点分析问题,增强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具有高科学素养的优秀学生及人才。

参考书目:

1. 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华中师大出版社

2.闫金铎主编《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3.廖伯琴、张大昌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4.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物理学科评价课题组编:《2004年中考命题指导丛书(物理)》 江苏教育出版社

【把握中考命题新动向,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相关文章:

中学物理教育中美育

意义识记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让自主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升华

衣食住行与中考物理试题

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及对策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及评价刍议

潜科学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优化整合

新课标中考实验题命题走向

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最新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热门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试题研究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