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物理网 > 物理教研 > 教学参考 > 光与色的混合

光与色的混合
来源查字典物理网| 2012-12-29 发表| 物理教研分类:教学参考

物理教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光的色散”中明确提出了光的三原色,而颜料的三原色只是给出混合图,具体什么颜色没有说明,要求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学生调查的结果是:红、黄、蓝。我也请教过几位美术教师,他们的答案也是红、黄、蓝(当时参考书没有发下来)。幸好我多方查证,才没有教错。

事实上,光与色的混合除了色光的混合(也称加色混合)、颜料的混合(亦称为减色混合),还有一种叫视觉混色(也称中间混色)这是一种在视觉上形成的混色印象。

一、色光混合

色光的混合为加色混合,是光线的增加,两种色光混合,光度为两色之和,合色愈多,则光度愈强,愈近于白。其中品红与绿、黄与蓝、青与红,这些补色光混合和红与蓝、绿三原色光混合都成为白光。彩色电视机、彩色显示器、彩色液晶显示器,三基色日光灯管就是应用该原理而设计制作的。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将这色光三原色红(R)、绿(G)、蓝(B)投射到一个白色的平面上时,两种光色相叠射,则得出混合黄(Y)、品红(M)、青(C)。如果将三种原色完全重叠投射,则混合出白光(W)。

格拉斯曼(H.Grassman)总结了加色混合的现象,叫做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有以下几点:

(1)视觉只能辨别色彩的三种变化:明度、色相、纯度。

(2)两种光色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种色光发生变化,而另一种不变,则混合色也随之变化。补色律:每一种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便产生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两色的相对数量,其纯度决定二者在色相环上的距离。

(3)色相相同的光,不论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一样,在混色中都具有同样的效果,即视觉上相同的两色,都是等色。代替律:相似色的混合仍然相似。如果A色=B色,C色=D色,那么A色+C色=B色+D色。

(4)由几种色光组成的混合色的亮度,是各色光亮度的总和。

二、颜料混合

绘画颜料、印刷用的油墨及其它工业用的染料等等,这些着色材料的混色大体上比原来的颜色暗。原因他们反射光线的减少,两色混合后,光度低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吸收的光线愈多,反射的光线愈少就愈近于黑。颜料三原色品红(M)、黄(Y)、青(C)是减色原色,它们相加混合而形成的是(近似)黑(BK),或其中任何二种色料相加而呈现的混合色都是暗于原色,也就是要减却二色的补色成分。所以称这种色料的混合为减色混合。彩色印刷的油墨调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产、彩色打印机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都是黄、品红、青为三原色。彩色印刷品是以黄、品红、青三种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印刷机的印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层乳剂层分别为:底层为黄色、中层为品红、上层为青色。各品牌彩色喷墨打印机也都是以黄、品红、青加黑墨打印彩色图片的。

颜料品红(M)、黄(Y)、青(C)混合能产生红(R)、绿(G)、蓝(B),也就是说加色混合三原色与减色混合三原色成了各自相反的间色(二次色)。这个原理被应用于天然色摄影和原色版印刷等行业色的分解与构成。

三、视觉混色

视觉混色不是直接由色光混合的加色法,也不是直接用颜料调和的减色法,而是使用颜料的一种加色混合方法,也可以叫中间混合,正如约翰内斯.伊顿说的,“在我们讨论色彩调和的颜料方法之外,还有用视觉调和的方法,这种的组成是将纯度色彩并置成小色域或点子的视觉调和,然后从一定的距离来观看这个表面具有的小色域或点、线的画面。在眼睛中,他们有被调和成一个单一色彩的感觉。这种加色法调和类型的优越性是:混合后的色调掺合性较少,而颤动性则增加。”

视觉混色的色感,就其明度来说,既没有提高,也没有降低,如将色料三原色M(品红)/Y(黄)/C(青)三等分色盘,G(蓝紫)/Y(黄)和R(红)/C(青)补色等分色盘,放在转动装置上,这些色盘旋转中呈现的是漂亮的中灰色或浅灰色。这就是说,色料的三原色的反射光虽然混合不出白色,但在改变混合方法时,也不会是黑浊色,而是三色平均明度的灰色。同样,互为补色的二种色料在此种混合下,也不是黑浊色,而是二色平均明度的灰色。虽然颜色盘的混合只能用于示范表演,但却提示了这样一个原理:在视网膜的相同部位,两种以上颜色不断予以刺激,就能在人的视觉上产生被平均了的混合色──保留着两种色以上的各色平均明度的一种新的混色。

【光与色的混合】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初探

听觉上的幻象

红外线与紫外线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

关于错误的随想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探究

我国历史上的冰透镜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光通信今昔

一件幸运的事

最新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热门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教学参考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