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物理网 > 物理教研 > 教法学法 > 物理课堂教学“五忌”

物理课堂教学“五忌”
来源查字典物理网| 2012-12-29 发表| 物理教研分类:教法学法

物理教研

由于物理学的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物理教学本应是愉教乐学,学教并进的,同时也是其他学科与之无法比拟的。但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物理难“教”难“学”,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困扰着广大师生,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扭转物理教学这种滞后物理学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局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体会和教改实践,认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五忌”:

一忌言之无“物”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定律的获得都是建立在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离开了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物理学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然物理教学也就失去了根基,没有生命力。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和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远大于其他学科,这正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深入,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逐渐降低、淡化,甚至于厌烦,更有的戏说物理是“无理”。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子出在教师身上,出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更出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上。教师常常以种种理由或借口,把物理教学局限于常规的说教的层面上(农村中学尤为普遍)。大纲、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很有效的得以落实。教师以讲代演,学生以背代做,把本应是“做”的物理变成了“说”物理,“背”物理,造成物理空洞苦涩,抽象难学。要使物理教学生机勃勃,学生学习兴趣经久不衰,教学中就必须克服“言之无物”,空洞说教这一致命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认识物理教学的特点,深入研究和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物”放在第一位,通过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和学生实验都要创造条件予以落实,并尽可能增加实验,同时鼓励学生设计和做一些小实验,力争做到堂堂有演示,节节有实验。要发扬“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开拓创新精神,用物理学的思想和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指导我们的物理教学实践,把物理实验教学不仅作为物理教学的必要手段,更要作为物理教学的目标加以落实,让实验统帅物理课堂,使物理课堂真正充实起来,活动起来。

二忌喧宾夺“主”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工作、教师的职业,突出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强调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现代教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学”是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是为了学,“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客体、媒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师要有“服务”意识,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导航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切忌目中无“人”,喧宾夺“主”。要由过去在课堂上的独奏者转变为与学生同台的伴奏者,由“主演”转变为“导演”,由“讲师”转变为“导师”,由“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真正把学生推向教学阵地的前沿,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着力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上做文章、下功夫。要认真研究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要善于设疑、激疑,鼓励学生质疑、释疑,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指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而非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使之被动接受知识。

三忌脱离实际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生产实际是物理学大厦的根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也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经过思维加工再形成理性认识,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并经过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能力。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极为丰富。新《物理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新《物理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对生活、生产实际的研究和挖掘,不是照本宣科,就是所列现象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相去甚远,学生感到茫然、也致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不充分,意义认识不深刻,纯粹为“考”而学。脱离实际是物理教学之大忌。物理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特点,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研究学生对生活、生产实际了解的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列举、讨论物理现象,透视、揭示物理规律,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以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初步基础。

四忌奉献“真理”

物理概念的产生、物理规律的形成,都需要由表象到本质,经过科学思维加工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体现学生在教师指导、引导下对物理现象、物理事实加以感知、揭示、建构,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极为普遍。列举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不能很好地加以剖析,课堂演示成为一种表演,实验现象不明,操作过程不清,教师常常是“草草收兵”,结论由教师和盘托出,然后要求学生反复读记,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典型的传授型教学,接受型学习,无疑于向学生奉献“真理”、这也正是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的症结之一。

物理不仅指具体的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物理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是物理教师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物理教师要很好履行自己的使命,就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精神,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组织引导学生经历科学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感受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一些难以展示过程的实验,可设计相应的CAI课件予以呈现。要着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感染。

五忌信息饱和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取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个个问题,并通过自主思考、合作研究,不断地解决问题,又在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研究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深化和丰富。而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问题意识越来越差,常常听命于教师,信奉于课本,由一个个的“问号”变成“逗号”、“句号”,以至于成为“感叹号”。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问问题,并不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学生一方面是不敢问,更多的是没有发现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这里有一个信息饱和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讲得越细越好,越多越好,唯恐学生听不懂,唯恐知识有遗漏,可谓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滴水不漏,重点难点讲深讲透,甚至讲烂讲化,还要求学生当堂消化,当堂解决问题。提问方式也是“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师生之间信息是单向传递。有的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理解为启发式教学。殊不知,这样把问题全讲清了,讲完了,学生全听“懂”了,还有什么问题可思考,有什么问题可提问?学生也习惯于听“懂”完事,而不去也无暇去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有所发现。因此,课堂教学要留有余地,有些问题点到为止,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研究。教师不要越俎代疱,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更不能代替学生思维。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敢于提问的勇气。只有学生主动猎取的知识才是具有活力和价值的知识,也才是“一劳永逸”的知识,并可在将来创造知识。

【物理课堂教学“五忌”】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论物理课堂教学的“举例”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兴趣物理”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关物理教学中的提问

论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物理教学运用启发式的思路与设计

在物理教学中大力加强环保教育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最新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热门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教法学法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