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物理网 > 物理教研 > 教法学法 >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尝试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尝试
来源查字典物理网| 2012-12-29 发表| 物理教研分类:教法学法

物理教研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的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在做“学答”。──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固然很多。但要扭转这种局面,关键还是靠我们教师。下面,便是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转变观念,明确意义

我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书面调查。题目是:说说你对“提问”的看法和想法。学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说:可以启发我们的……;有的说:可以了解我们的……;有的说:可以调动我们的……。不难看出,所有的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提问是你教师的事,而我们只管一个字──“答”。

看来,我们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以下三个观点:

1.“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你们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

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

3.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

有了“想法”,还得有“做法”。我的一些做法是──

1.营造气氛。就是发动全班学生,寻找名人名句和名人名例。每人一句,每人一例。包找、包抄、包贴──贴在教室后面一块空白的墙报上。不出一星期,墙报就变得非常热闹:有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有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笛卡儿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名例更是俯拾皆是:有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表,有伽里略做的两个铁球的实验,有早在少年时代就盘旋于爱因斯坦脑际的那些问题……等等,等等。

2.尝试尝试。当时正是期中考试之前。我把考试的要求和盘托出,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每两人合出一份模拟试卷。这是我的一个尝试,目的是告诉同学们:“出题”(即“提出问题”)并非老师的专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同学们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题目颇有创见。同学们通过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阅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3.亮出一个口号。因为我在无意中发现,教室后面的墙报上还缺少一个通栏的大标题,于是,便在班上搞了一个“标题征集”的活动。不久,一个响亮的标题产生了: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请一位同学把它写得大大的,贴在墙报上,让同学们每天都看看,都想想。

二、享受乐趣养成习惯

我觉得,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如能不断地开动脑筋,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享受到这种的乐趣,并使之成为学习的一种习惯,我的一些做法是:

1.精彩的问题上黑板。为了提高效率,我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下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本人进行两项处理:一是掌握预习的质量;二是筛选。曾如,在讲动量守恒定律之前,我就筛选出五个问题,公布在小黑板上:①康乐球在桌上碰来碰去,它们的动量守恒吗?②为何要用钢球来做动量守恒的实验?③动量守恒的前提是什么?茫茫世界,能否觅此“净土”?④你是如何理解动量守恒定律中所说的物体间的“互相作用”?⑤中国球员的体重,一般不及欧美运动员,为了提高冲撞的能力,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黑板上去“亮相”,这就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

2.“牛角”比“尖”大赛。每堂课上,我都要抽出5──10分钟,和同学们一起钻钻“牛角尖”。譬如,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某人站在平板车上,用大锤敲打车的左端(如附图),在锤子的连续敲打下,这辆平板车能持续地向右驶去吗?──下面是当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现在知道:一、小车不能持续地向右运动;二、也不是静止不动,而是随着锤子的起落左右晃动。不过,正是因为此题不难,我在上周布置预习时,就希望大家从中找出几个高质量的“牛角尖”,让大家比一比,谁的“牛角”最“尖”

生①:能否让平板车向一侧运动后,不再回到另一侧呢?

生②:他只要从平板车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就可以了。

生③:但是,人走车也走,人停车也停。能不能让车子不停地向前运动呢?

生④:可在车上装个风扇,不住地吹风。

生⑤:还可装个水箱,水箱一侧开个小洞,让水喷出来。

生⑥:其实,他只要把手中的大锤平抛出去就可以了。

师:我也凑个“牛角尖”:就是刚才的讨论,有前提吗?

生⑦:有!车轮和地面的滚动摩擦系数应该是零。

生⑧:还有,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师:还有吗?想想看,在人的双脚和车的平面之间……

生⑨:对了,必须有足够的摩擦力?

生⑩:老师,我有个问题,不知能不能──就是当车子前进时,天上有位仙女看中了他,把车上的小伙子一把抓去,请问,这时的车子,速度会有变化吗?

师:啊,这个假设真是太妙了!(鼓掌)

最后,大家公认,生⑩的“牛角”最尖!

3.当一回伟人试试看。我觉得,如能带上全班学生,顺着那些大科学家的思路走一走,看看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又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指引之下,不断地逼近真理的。这比单纯地讲定理、讲公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能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譬如牛顿,他在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有着令人拍案叫绝的思路演变。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对此未作必要的展开。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特地作了这方面的补充和尝试:就是请同学们当一回牛顿,然后顺着牛顿的思路,细细地体会一下:牛顿的思路可以分成几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上,牛顿又向自己提出了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引导牛顿,将“天”和“地”联系起来的。──其实,讲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这样,讲其他的定律,何尝不能如此呢?

三、提供思路,提供方向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关键是“善问”。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

1.到生活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只要稍作留意,便会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我曾搞过这样的趣味竞赛:以“放学路上”为题,看谁找的“问题”多。──结果,光一辆自行车,就找到不少的问题,如:①自行车为何要“骑”起来才不会倒下?②自行车带人为何不安全?③骑惯了自行车,为何骑不惯三轮车?④自行车后刹为何比前刹重要?⑤载重车和轻便车有何不同?为什么?③赛车龙头为什么要这么低?①自行车不打气行吗?③如果路上铺满了修路的碎石子,这时,是骑得快些好,还是慢些好?……等等,等等。

2.到实验中找“问题”。我认为,做实验,并不仅是为了“验证”什么,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我在每一次实验的之前和之后,都要同学们想一想:①这种方法是唯一的吗?能否变一变?②有误差吗?为什么?能减少些吗?③器材是否合适?有好建议吗?④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我要求学生不但要想,而且要把“想”的结果写进实验报告。所以每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比较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的,也比“不想”要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譬如,有一位同学分析道:四轮小车之所以老是掉下来,一是四个轮子不平行;二是木板不平,再加上木板上有木纹,造成摩擦力的不均匀。所以他建议:①可用废旧的一号电池代替小车;②划一块狭长的玻璃,垫在木板上。──经试验,他的二条建议,的确不错!

3.到想象中找“问题”。我告诉学生,世人误以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想象,其实,世上最富于想象,而且想象最浪漫的,乃是物理学家。不妨打开教材看一看,几乎每一页,都有着美丽的想象:那理想化的模型、那理想化的条件、还有那理想化的实验,不全是想象的结晶吗?所以,想要学好物理,必须学会想象,而且,想象的胆子越大越好!譬如:①教室里一旦失去了摩擦力,或者,大气压强突然消失,将会怎样?②那些理想的模型、条件和实验,如果失去了“理想”,又将如何呢?③每次实验之前,也可以想一想:待会儿,将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和预想的会有差异吗?④再过二十年,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些物理知识,哪些将大放异彩,哪些将被淘汰?──总之,“想象”中的问题,真是不要大多太多!

4.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找“问题”,到书本中找“问题”,到老师的口中找“问题”,到作业中找“问题”,……等等,等等。

四、结语

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起点。我们物理教师的心中只要认准了这一点,各种高招就会不请自来。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素质教育的加强,都是大有好处的。

2.学生的问题多了,也会带来一些烦恼。一是有些问题相当可笑,对此,我估计一般的教师都会妥善处置,不至于嗤之以鼻;二是有相当多的问题是很有难度的,说实话,老是让学生“将军”,而且常被“将死”,滋味也不太好受。我的想法是:①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争取不要一“将”就“死”;②一个从未被学生“将死”过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因为你教的学生,就象李政道博士所说的那样,只会做“学答”,而不是在做“学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尝试】相关文章:

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

用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

注重同类变式培养学生能力

立足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一次“不合情理”的实验评价

重视具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注重思维调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有关物理教学中的提问

“纲要信号”教学法的尝试与思考

最新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热门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教法学法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