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物理网 > 物理教研 > 教法学法 >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优化的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优化的探讨
来源查字典物理网| 2016-08-01 发表| 物理教研分类:教法学法

物理教研

内容摘要:

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准备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为使教学目标、内容、任务和效果相统一,关键在于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全过程的系统规划、反复构思和认真组织。本文着重探讨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探索与尝试。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对每堂课的教学进行具体规划。它是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计划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改变过去物理教师备课及施教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法指导,忽视学生主体性,教学效率低的局面。它反映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及教育观念的更新,侧重于学情分析、导学,着眼于研究和考虑怎样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精髓。本文是我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一、教学对象分析传统的备课,往往忽视了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只强调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在课堂上必须绝对服从教师,排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学活动没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来进行,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无的放矢”,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对象分析则是一项重要的分析工作,其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风格,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确立,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1)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对学习兴趣、情感、动机和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分析和学习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的估计;(2)学生现有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基础;(3)知识的社会背景。包括分析学生生活经历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如以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热和能》为例,可作如下分析。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是较高的。他们已掌握了力和运动的概念与关系,力和运动与做功的关系,宏观物体的动能、势能与机械能概念及其关系,物质的微观组成,分子、原子模型及其结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许多学生对物理学十分感兴趣,渴望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这些对学习是利的。但是,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记不住,原理弄不懂;还有就是依赖性强——依赖书课、依赖老师、依赖同学。在学习中较多地停留在静态地观察、描述、分析上,对动态变化的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较难理解。普遍认为物理学科虽然重要,但太难学好,自己为自己的学习设立人为的障碍,在课后也较少地主动复习巩固,这些都是对学习不利的方面。

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减少那些不良因素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务必使教学设计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

过去备课中所列的目标只重视知识内容,忽略了情感、动作技能目标,表述过去笼统和含糊。课堂教学设计所列的目标则不同,它要求用精确的,可达到的行为术语来描述,措词上不能有多义性,并且还应包括情感目标,行为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及行为所应达到的程度。如在《分子热运动》一节中,仅根据课程标准简单地列出知识条目去核定教学目标是不行的,必须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把知识条目(或知识点)的行为要求加以具体表述。如上述有关内容的目标可具体表述为: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间的作用力;5、通过演示实验分别说明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激烈、使学生了解分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6、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所包含的各种物理现象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三、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就要据此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教学实际和需要。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教科书中,受教科书的编排和编写等因素的限制,它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和结构较单一,必须经过教师的再选择、再组织、再加工,才能把死材料变为活知识,并最终有效地内化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须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从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设计和重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注意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落实。

1、认真研究“四点”,有的放矢进行教学。紧密围绕“四点”,即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明确四点,并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做到落实知识点,不遗漏;抓住重点;运用有效的方法、手段突破难点,澄清疑点。

2、联系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先后顺序。教师在对教材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打破教材原有的框架,适当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重新组合教材内容是必要的。仍以《分子热运动》为例作说明,教材先介绍了分子的大概形状、大小、数量等,再分别讲述气、液、固的扩散现象。这样的安排无非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学生在九年级物理第十章《物质世界》和日常的知识积累中已经接触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学生虽然还是比较感兴趣,但对本节课的教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因此在组合教学内容时,先将扩散现象调整到前面讲,利用“空气清新剂”的扩散这一具体实例来引入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提出几个启发性的问题:(1)大家闻到的是什么香味?从何而来?(2)为什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全班同学都闻到香味? 学生通过分析以上2个问题,归纳总结出扩散现象的一些基本现象和规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的认识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应物理现象和本质。

3、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一是要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甚至还可以是不同学科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如学习分子热运动的知识时,要联系前面已学的有分子、原子结构模型以及在化学课中学习过的空气与NO2之间的扩散现象等,充分利用迁移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使前后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有序的整体,又要注意联系后继课程中的内能知识,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要及时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利用随堂演示、媒体投影和配套练习等形成及时对本节内容总结巩固。如气体、液体和固体扩散异同比较表;红墨水在冷、热水之中的扩散对比;“分子间作用力模型”的多媒体课件演示等,从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4、变化多样,给学生全新的感觉。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加工、变化,通过新的形成反映出来。如叙述比较性内容可变化成表格、图解等形成;规律性的内容可总结成口诀、图像等;深奥、抽象等较难理解的内容可通过直观教具或课件展示等形式形象地加以反映。给学生全新的认识和感觉,也扩大了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开阔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如学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一节前,要求同桌或周围几位学生自由组合,制作蜡的凝固收缩模型。上课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模型,根据蜡由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外形的变化,讨论分析它形成的原因,体积变化的规律,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分子结构等等,层层深入,抓住关键,减少了各种信息之间的干扰,学生普遍感到新奇,积极性特别高,往往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学法指导

物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驾驭知识,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法指导的设计。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法指导包括如何预习、听课、读书、做笔记,如何做实验、练习、评价学习成果,如何记忆、归纳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如“分子间作用力”的设计中:教师利用前面学过的各种物质间扩散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着间隙,且由于分子是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因此组成物质的分子应该会互相离散才对,但为什么大部分的固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或形状呢?通过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讨论,进一步猜想出分子之间存在由相互作用的引力这种可能,再以此为基础推测出分子之间还存在有相互作用的斥力,最后再由教师说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这一科学事实,接着演示分子间作用力模型的课件投影片,观察分子的运动情况。问:影片中分子怎样运动?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引力?什么情况下又表现为斥力?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推理,提出结论。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经常、反复地指导训练。学法指导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课堂教学的学法指导与设计中,必须抓紧思维这个核心,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和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或通过种种手段激发学生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其次,学习活动的设计,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器官和感知器官,如眼、耳、口、手、脑等,全方位活动,有意识引导。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不会转变为会学,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五、反馈与调控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不能忽视最后一个问题,即“教学得怎么样”。这是教学设计中的反馈——调控环节。其任务是预测、测量及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获取详实的信息。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如在“分子热运动”一节中,根据以往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预测到学生对热运动的概念与相关各种现象认识不清;分子间具体作用力的具体表现等。这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举例说明,并给予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调控设计,可采用如下方式:形成性测试、小组讨论、个别提问、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以此查明事实,并做出价值判断,还要特别重视评价信息的反馈,并以此来调整,修改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或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给予帮助。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具有整体性。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还应包括教法选择、媒体的优化等因素,但应注意这些组成因素的优化,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切合教与学的实际,而不是上述因素的简单堆砌。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优化。如果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都能认真、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就一定能使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成为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优化的探讨】相关文章:

江苏南京白下区初三物理一模分析及教学建议

新课程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典型案例分析

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探析

物理探究性教学刍议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教学的有效融合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论新课标下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最新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热门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教法学法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