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物理网 > 物理教研 > 课程探讨 > 依据新的教育理念 探索生活物理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教育理念 探索生活物理教学模式
来源查字典物理网| 2012-12-29 发表| 物理教研分类:课程探讨

物理教研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进一步贯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乳山实验中学物理组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课题研究。我们依据认识论、系统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先进理念指导下,经过这几年的反复探索研究,我们构建了“发现──探索──应用──创新”四环节生活物理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即“走进生活发现物理──课堂探究学习物理──回归生活应用物理──制作发明创新物理”。

一、走进生活 发现物理

内涵:在学习一章或一节之前,首先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寻找相关的物理现象、实事和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其中的物理规律,以达到提高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索,形成初步的感知阶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性基础。

1.广泛收集实验器材,为课堂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日常用品都是利用了物理知识生产制造出来的,倘若我们善于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实验的器材、课堂的教具便俯首可拾:一根筷子、一把汤匙、一支圆珠笔杆,甚至是手指都可以作为光学的教具;一个废旧牙膏皮和一块橡皮泥便可演示出物体沉浮的内涵;橡皮筋和松紧带可以做成简易的测力计;一次性纸杯可以做成土电话、照相机、也可演示小孔成像;用完油的圆珠笔芯可以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等等。试想一个喝完了水的矿泉水瓶又能帮助学生们做多少实验?弄清多少物理规律和问题呢?

2.集中收集测量工具,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物理的学习离不开测量,测量离不开工具。而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又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以刻度尺为例:单是卷尺也不下十几种,何况还有直尺、钢尺、木尺等。学生在收集到这些工具的时候,自然就会对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致在收集的过程中急于探究它们的使用规则、制作原理,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长度 时间及其测量》时,教师事先让学生分为两组,同桌两位同学分别回家寻找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时间的测量工具。上课时,教师先让同学展示长度的测量工具:有皮尺、竹尺、卷尺、钢尺、木尺、丁字尺、塑料尺、三角尺、裁缝尺,还有木工自制的工具尺(拐尺)等等。在同学们展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还能说出它们的使用方法:软尺可以测量人体的胸围,能测量园、曲的物体,拐尺可以检查角是否是直角;更有同学交流到:“皮尺”使用时不能用力拉、“钢尺”热胀冷缩时不准、“木尺”受潮湿润时不准,谈的头头是道,这样为研究长度的测量工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展示时间的测量工具时,有同学谈到了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过程:从炊烟到立杆、再到钟表的发展过程,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3.收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课堂学习准备第一手材料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在学习物理新概念后,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时,课堂上一片沉默,很少能举出贴切的例子,尽管老师努力创设情景,反复启发诱导,而学生还是茫茫然不知所以然,最后只好由老师举出相关的例子来。让他们用物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时,学生更是不会用物理语言来回答。而通过课前收集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并且养成了虚心、好问、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05年9月中旬,刚学过几节化学课的初三学生有一天突然问我:“老师,水是无色的透明液体,为什么用杯子盛水向下倒,形成水流的时候,好像这些水流是白色的呢?”我耐心的问;“你见过瀑布吗?瀑布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等到我们学到光学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给这个同学埋下了伏笔,果然后来学到光学的时候,这个同学学的非常好,并且向老师谈出了这其中的奥妙。今年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时,有一个同学忽然问我:“老师,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见到‘鬼火’时要把鞋子退下来倒过来穿,鬼火就追不上你了,这是不是也与流体压强有关?”我及时的启发,你自己根据学习过的知识分析一下,什么时候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什么时候空气流速慢、压强大?经过我们的一番讨论。这个同学高兴地说:“我明白了,老师,看来老人们还真有办法,虽然把鞋倒过来穿跑不动,但却能把鬼火给丢到后面了”。

生活中的好多现象、器具、用品都与物理息息相关:如:海市蜃楼、雨后的彩虹、茶壶盖上的小孔等等,只要你认真去搜集、总结,总是能给人以惊喜,给人以收获的。

二、课堂探究 学习物理

内涵:就是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各种物理现象、日常用品等带入到课堂进行讨论、交流、探究。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就能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顺利的掌握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并能运用学习的物理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

1.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得主体作用

课堂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必经之路。课前搜集的信息现象、器材、工具、用品等无一不是通过课堂的展示、探究来升华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与学的分工上: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如:在学习《长度、时间的测量》,学生展示长度的各种测量工具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他们的共同点:都有“零刻线”,每把尺都有各自的“量程”,它们的“分度值”各是多少?进一步探讨它们的使用规则、读数方法,进而延伸到与其他测量工具的共性。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刻度尺的应用。然后结合教材了解比较精密测量的工具。再让学生测量一拃、一庹、一步的距离,脚与髋骨的高度,这样就可以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凭借自身特殊部位的长度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了。

通过这样的课堂,促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又创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必需的空间,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从生活中发现物理,从物理中理解生活

物理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揭示的是自然规律。从生活中搜取相关的信息、器材,可以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励学生从生活发现物理,从物理中理解生活的一条捷径。对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和学生首先利用搜集到的大量器材、事实,通过实验证明了气体和固体都能够传声后,激励学生自行设计“液体也能传声”的实验,同学们顿时来了兴趣,你一言我一语,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同学交流道:找一条鱼,放在一盆水中,用手轻轻敲打盆壁,看鱼是否运动:若鱼运动,就说明鱼听到了敲打声,说明水能传声,进而说明液体能传声。一个同学马上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他的方案不妥:若是条死鱼,任你敲打,它也不动;若是活鱼,你不敲打,鱼也能跑。”老师马上让同学们思考,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否明白各自的意思?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老师,他们争论的焦点是鱼听到了敲打声是‘突然运动’或是‘发惊’的运动?”老师再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语言回答问题,设计实验的准确性进行指导,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生活中的现象学习物理。

3.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

科学的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在课堂探究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探究的过程,同时还要注重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一位同学对“液体也能传声”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找一个水桶盛一些水,把响着的闹钟放入水中,若能听带声音说明水能传声。这个同学话音刚落,又一名同学马上站了起来:“不可,我认为这个实验设计有两点问题:一是听到声音也不能说明这声音就是水传播的,可能是桶底传播的;二是容易把闹钟浸湿了损坏闹钟。”“那么怎样让闹钟浸入水中又不与桶底接触”?同学们马上总结出:用塑料袋把闹钟包起来,再用细线把闹钟吊起来放入水的中央。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个实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学会了在设计实验时,对实验的各方面考虑要周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既注重了探究过程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回归生活 应用物理

内涵: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物理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

1.运用物理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进行,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越来越重视。新课标不仅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部分同学虽然对物理规律、概念、实验能够熟记,但对他们的原理、技巧弄不清,理解不透,更谈不上应用这些规律、技巧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在家中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出于溺爱,剥夺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机会,什么事都由大人来包办,使他们远离了变幻多姿的自然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个别同学甚至连火柴都不敢划。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如:学到大气压,学生明白了医生拔“火罐”的原理;学习了摩擦,同学们知道了“花纹”的道理;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他们明白了喷雾器原理、知道了为什么刮风天树叶会满天飞、也清楚了儿时玩“纸排子”的诀窍了等等。通过这些实例、现象的解释,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2.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物理来源于实践,揭示自然规律。它是人们为生存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一门科学。为此,在实施物理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生存教育。

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将来的代步工具必然是汽车。安全就成了重要的隐患。围绕着汽车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物理知识(惯性、摩擦、杠杆等等)的安全教育;电已广泛的进入家庭,你总不能接个小线头也去求人吧。通过这些点点滴滴使他们懂得了物理在他们一生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四、制作发明 创新物理

内涵:利用学习的物理知识,整合其它科学知识进行制作、发明,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工程师,都是从少年时代的各种小制作、小发明开始的。有时,对一项技术的小革新,都闪耀着学生们智慧的火花。

如;在学完《磁场》,学生们自行设计制作“指南针”。李林同学对这一过程刻骨铭心:他找来几根大头针、缝衣针、子母扣。将磁化后的缝衣针穿到子母扣上,让大头针当支架,便做成了非常灵敏的指南针。但大头针必须用手捏着,不能放到桌面上。怎样使大头针有一个较大的“底座”?他先后试用了纸板、萝卜块,效果都不理想。后来,又改用图钉当底座,效果也不理想。教师及时鼓励:“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再想想。这可是你制作的一个技术难题,任何发明、制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老师相信你能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后来,他带来的作品别具一格,底座也最稳定。他是用蜡油把大头针固定在纸板上当指南针底座的。我问他怎样想到的。他回答:昨天晚上因为停电,在点蜡烛写作业时,把蜡油滴在桌面上,让蜡烛立在桌面上想到的。

由此看来,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一个事实,都能给学生以启发,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碰撞着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克服难题、改革技术的信心。

总之,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清楚地认识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内涵,进一步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依据新的教育理念 探索生活物理教学模式】相关文章:

论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

情感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深化教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贯彻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用好(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

关于建构全新的物理学习评价体系的思考

科学探究式的物理习题教学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

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期下的问题教学

最新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热门物理物理教研文章
精品推广
课程探讨推荐

学科中心